咨询热线:0371-85608552

手机网站|English

科学技术创新要坚持伦理先行

来源:火狐直播APP官网    发布时间:2024-08-02 14:21:44

描述:

...

产品详细

  科学技术创新,伦理先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面貌和格局,科学新发现、技术新突破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伦理风险和挑战也相伴而生,给科技创新带来负面影响。习强调:“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有几率会成为风险的源头。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有关规定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引导科技向善成为一道必答题。不久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科技伦理原则、治理体制、制度保障以及审查和监管等方面就健全科技伦理体系、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作出全面、系统部署。这是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工作第一个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科技伦理治理步入系统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所谓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它既可以对科技发展方向进行合理引导,也可以对可能和已经发生的多重风险进行防范和规制。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辅助生殖等新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应用场景复杂多样,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涉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隐私保护、歧视与偏见等伦理问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科技伦理研究与治理却相对滞后,相关审查和监管不足甚至缺失。二者失衡带来的问题若得不到有效治理,就会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甚至社会风险,使现有科技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影响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伦理治理工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都对此作出了重要部署,网络安全法、生物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陆续颁布实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工作起步较晚,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领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已难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构建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要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统筹科技创新发展和安全治理的高度出发,按照《意见》的相关部署,立足国情,坚持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相结合,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努力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一方面,要坚持包容审慎治理理念,为科技创新打造良好环境。科技伦理治理,首先要保证科研活动不能伤害人类生命健康安全,不能危害国家安全,科学研究及应用必须为增进人类福祉服务。在此前提下,要坚持正面伦理价值引导与负面清单相结合,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在相关领域立法时,要划定技术应用范围和边界,用法律守住科技伦理底线,同时也要适当避免过于严苛和细致的法律和法规要求,既不可太紧,也不能泛化。

  另一方面,要明确审查监管标准和方式,为科技伦理治理提供支撑保障。尽快研究出台分领域的科技伦理负面清单,并根据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动态调整。各科研单位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要根据负面清单对科技活动进行严格的科技伦理风险评估或审查。建议划分科技伦理高危行业、高危技术领域、高危技术环节,并设立严格的门槛资质和审查制度,从立项开始进行全过程审查评估。考虑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采取分类、分级、分阶段的适度监管方式,避免采取一刀切式、激进的监管方式,鼓励采取事前评估、事后监管追责等监管方式。

  此外,还要加强主体责任和行业自律。创新主体单位要履行好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做到主动研判并及时化解伦理风险。支持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负责伦理风险控制流程的实施及监督,参与伦理风险评估,审查伦理评价结果和决策执行情况。鼓励生命科学、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高风险领域采取行业标准、自律公约、最佳实践做法、技术指南、伦理框架等敏捷灵活的治理方式来规范、引导科技向善。

  要看到的是,科技伦理治理不是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而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科技伦理治理既有国际通用的准则,也受到各国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要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就要把中国科技伦理治理的规范、理念及时介绍分享给国际社会。总的来看,在科技伦理治理方面,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加强对外交流,建立多方协同合作机制,为积极推进全球科技伦理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上一篇:【48812】蓝色提示线有助于削减排队现象进步通关速度 下一篇:【48812】用明矾、白糖和酱油勾兑的假蜂蜜怎么辨别

全国销售热线
0371-85608552

销售咨询电话
13838570777